鉴往知来——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| “江山就是人民、人民就是江山”


9月13日至14日,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家沟革命旧址、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等地,追忆革命历史,缅怀革命先辈丰功伟绩。

   这是2021年9月14日上午,习近平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考察。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

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,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旧址布局和部分复原场景,参观有关专题展陈。他指出,回顾这段厚重的革命历史,老一辈革命家坚持“党的利益在第一位”,坚持“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”,坚持“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”,有着重大教育意义。

榆林,地处红色大地陕北。这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——党中央、毛泽东转战陕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。

1947年春,蒋介石不惜一切代价要占领延安。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悬殊,毛泽东主动放弃延安的举动,让很多同志想不明白。

毛泽东阐释了“放弃延安”是为了“收复延安”的辩证法:我军打仗,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,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。存人失地,人地皆存;存地失人,人地皆失。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,他到了延安,就要把指头伸开,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。

秉持“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”的坚定信念,毛泽东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主动撤离延安,开始转战陕北的艰苦斗争,并以“胸中自有雄兵百万”气势运筹全国解放战争。

后来的历史也证明,转战陕北的一年斗争,虽作战艰难困苦,但全国战场形势实现根本转变。

回溯70多年前的这段历史,我们党为何坚持选择留在陕北?陕北地形险要,回旋余地大,最关键的优势还是依靠群众。

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考察中指出: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,是赢得了民心,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。

筹措粮草,赶制军鞋、军服,组织担架队、运输队等各类支前队伍……在转战陕北这幅壮丽的人民战争画卷中,我们党每一场胜仗的背后,写满了当地百姓数不尽的付出与奉献。

陕北群众的有力支持,给予了我们党巨大的力量,让我们党拥有了“胸中自有雄兵百万”的底气和信心,誓将革命进行到底。

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。1947年10月,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》,响亮提出“打倒蒋介石,解放全中国”这一声震全国的口号。口号一经提出就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热烈的拥护和响应,此后由北向南,跨越长江,直抵南京。

转战陕北过程中,每当遇到危险和困难,党的领导人总是惦记着群众。当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王家湾时,毛泽东对警卫人员说,马上通知村干部,让乡亲们跟上部队撤离。

一切为了群众,才可能一切依靠群众。

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,是真正的英雄:从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义无反顾地支援前线,到和平年代毫不犹豫地加入防汛抗洪、抗震救灾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线“战斗”;从“白衣执甲”到“最美逆行”。历史雄辩证明: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、血脉在人民、力量在人民。

“民心是最大的政治”“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”……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历史,就是一部与人民心连心、同呼吸、共命运的历史。

70多年前的硝烟已经散去,但人民的伟力时至今日依旧震撼人心,胜过千万雄兵。“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”,我们党和人民领袖对人民的真挚情怀,映照出的正是百年大党的初心和使命,是对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”最生动直观的诠释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,我们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,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贯彻党的群众路线,尊重人民主体地位,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、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。

总书记的话语再次鲜明昭示出这样的真理:江山就是人民、人民就是江山。

丨来源:新华社

丨编辑:肖琼翠

丨责编:邓朝文

丨审核:王  耀


征兵宣传片丨《参军报国 不负韶华》